压腿、走圆台、踢腿……从学校放学后,少儿粤剧传承基地的孩子们就一头扎进粤剧训练课堂。广州恩宁路永庆坊,与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主馆对望的一间仿古小楼里,不时传来他们稚嫩的声音,唱着音软意长的曲目。
粤剧,被誉为“南国红豆”,是继昆曲后第二个被列为世界级非遗项目的中国戏种,也是广东独有的戏剧形式。2017年3月,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成立少儿粤剧传承基地,并开设公益课程,惠及博物馆周边三所小学的近600名学生。
荔湾粤剧非遗传承人唐沛文,从基地成立之初就担任导师。“粤剧文化在荔湾区影响深远。如今,家长也慢慢转变观念,不再把粤剧当作老人家的消遣,有的甚至全力支持孩子来学。在我们教学的三所小学,很多学生都很愿意来学粤剧。”唐沛文说。
王希彤是荔湾区詹天佑小学六年级的学生,她从二年级开始在基地学习粤剧。祖籍河南的她,粤语说得还不太流利,学粤剧让她了解了许多广州本地的历史文化,帮助她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。“我正在找可以提供粤剧教学的初中,以后还要学下去。”
训练课堂上,一位身穿全套演出服的小演员成为全场焦点——他是荔湾区詹天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张沥行。张沥行扮演的是南宋传奇英雄杨再兴,骁勇善战。和扮演的角色一样,张沥行也是位实力小将——他是两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“小梅花”的获得者,这可是中国少儿戏曲的最高殊荣。穿上十斤重的演出服,将一个剧目完整演练三遍后,老师帮张沥行卸下头饰和发网,额头上的勒痕清晰可见。本月月底,他就要角逐中国“小梅花”三连冠,休息一会,他还要继续练。“正式上台表演的前一天是我觉得最累的,要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练习到晚上6点多,幸好爸爸、妈妈和老师会一直陪着我、鼓励我。”
小演员们为古老剧目增添了许多光彩。为了让粤剧走近孩子,在教授传统剧目的同时,基地的导师们还创编了大量符合孩子们趣味的新派粤剧剧目。“我们不仅仅要培养粤剧曲艺新苗,更要培养新一代的粤剧观众,观众才是戏剧类文化传承下去的基础。”唐沛文说。
■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/摄 ■新快报记者 梁彧/文
粤剧广州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