▎人民酱说:
当孩子走进青春期 ,他们渴望成为大人,但又无法脱离父母,期望获得掌控感,而又无法自控。或许 我们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该变变了。
全文3576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
编辑丨人民酱
作者 | 帆书 · 风信子 来 源 :帆书育儿号( ID:readingclub_yeh)
孩子上了初中后,闺蜜的心一直悬在喉咙里,生怕儿子被中考分流刷下来。
她一遍遍提醒儿子,再不多努力一点,考不上高中,上不了大学,一切都无望了。
谁知道有一天,孩子爆发了,情绪崩溃地大吼:“烦死了,你们有本事,自己去学啊!”
说完砰地一声,关上了门。
之后的一个星期,闺蜜叫儿子吃饭,他要么不饿不想吃,要么吃几口敷衍了事,其他的时间就把自己关在房里。
闺蜜忍不住哭诉:“吵吵闹闹的家,现在像个冰窖,如何是好?”
北京中青联教育研究院院长王占郡说:
“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,面临人生一个重大的转折点,他们的内心波动起伏大,对独立、私人空间、自由、权威等等有追求。”
他们渴望成为大人,但又无法脱离父母,期望获得掌控感,而又无法自控。
当孩子走进青春期,或许,我们父母的有些教育方式是该变变了。
以下四种掉价行为,青春期孩子最为反感,特别是第4种,家长们注意了。
事事逞优越感的父母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
意大利教育家布鲁诺说:“父母站在高地,一味地挖苦、贬低孩子,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抗的情绪。”
被父母的优越感打压的孩子,犹如含冤的罪犯,随时等待法官的审判。
家长就像审判长,而家是审判庭。
一天晚上,侄子正在写暑假作业,门铃响了,是同学找他玩。
侄子掩着门对同学说:“我现在正在写作业,写完了去找你。”
嫂子以为侄儿要出去,激动地说:“现在不可以出去,必须写完,白天大把的时候你不珍惜,只知道在家里玩游戏,睡觉,猪都比你勤快……”
侄子听完后急了眼,满脸委屈地说:“我没说现在要出去,不停地叭叭叭,听着都烦。”
嫂子一听更气了,说:“怎么,说你两句你还敢顶嘴,翅膀硬了是不是?”
战火一触即发。
侄子本想着写完作业去玩,被嫂子批评讽刺之后,打消了他写作业的自主性,也打击了他的自尊心,变得越来越抵触。
博主@刘小波的博曾说:
“父母经常说孩子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,最核心的原因,就是想拉低孩子的价值。
通过拉低孩子的价值感,就可以在和孩子的关系中保持优越感或权力感。”
(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)
短短2行字,得到了2000多赞。
其中一位网友评论:“从小到大,无论我做什么父母都说不对,各种PUA,现在我终于摆脱了。”
不平等的地位,父母的优越感,成了孩子痛苦的来源,造就了孩子叛逆的性格。
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你教育孩子,也就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。”
优越感的父母,用自己的权威控制着孩子,以显示自己的优越,期望得到孩子的尊重。
可孩子就像弹簧,打压得越紧,反抗的力量越大。
这一拉一扯,父母无形中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。
与其打压孩子展现自己的优越感,不如蹲下身,尊重、鼓励孩子,做孩子患难的朋友,成为孩子温暖的依靠。
爱哭穷的父母摧毁了孩子正向的金钱观
纪录片《急诊室故事》,一个13岁的男孩让人心酸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)
他遭遇了车祸,双腿被货车碾压得血肉模糊。
手术后,忍着剧痛的他没有哭,还一个劲地向妈妈道歉,担心费用高给家里添负担。
妈妈满脸泪花地说:“别跟妈妈说对不起,是妈妈对不起你,我们家有钱,平时说家里没钱是骗你的。”
心疼这个孩子的同时,我也体会到了父母哭穷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。
不管穷否,都应该是大人自己的事,把孩子当成情绪的垃圾桶,让孩子承受本不属于他们的经济压力,都是残忍的行为。
因为哭穷解决不了家庭的困境,还给孩子造成伤害。
木婉清集团创始人毛毛姐发过一段视频。
她小时候要20元学杂费,妈妈哭穷2小时,最后很不痛快地给了。
母亲的哭穷,给小时候的毛毛姐造成了心理伤害。
长大后,她用同样的方式伤害着家人。
她直言自己就是一个反面案例,也知道不对,但这种模式已根深蒂固。
她总结道:“虽然父母维系生活确实不易,但把对生活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,只能证明父母的无能。”
那哭穷到底是什么心理呢?
心理学家认为,有80%人期望获得别人的帮助,剩下的人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而已。
社会学家则认为,哭穷的人们只关注自己需求,从不顾及别人的难处。
显然,父母哭穷,只是为了把不可得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,让孩子心生愧疚,更好地掌控孩子。
父母与其哭穷,不如坦诚告诉孩子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,直面自己对金钱的欲望,正向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金钱观。
爱讲道理的父母毁掉了亲子沟通的桥梁
美国教育家安妮特·巴尼克说:“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性的、挑战性的体验,而不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例行公事。”
为人父母,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说,孩子才会认真听。
以色列有一则寓言故事。
“道理”和“故事”来到一个村庄,人们看到“道理”就向他吐口水,而“故事”却得到人们的热情款待。
“道理”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“故事”,故事就把自己的外衣给了“道理”,当“道理”穿着外衣再一次来到村庄时,人们笑脸相迎。
没有人喜欢赤裸裸的道理,即使他是真实的。
青春期的孩子,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,如果一个劲地讲道理,只会惹得他们反感。
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。
一位父亲,半夜3:20发现儿子房间里透出隐隐的光。
推门进去,儿子正在玩游戏。
面对这个比自己高半个头的儿子,父亲沉默了。
几分钟后,他面无表情地说:“起来把衣服穿好,我带你去一个地方。”
(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)
儿子心虚,不情愿地穿好了衣服,跟着父亲出了门。
父亲带着他来到了附近的农贸市场。
凌晨四点钟的农贸市场异常忙碌,当儿子看到人们上货上得热火朝天,在冷水里清洗带泥的菜时,他冷不丁地打了一个寒颤。
当父子俩经过正摆弄菜的婆婆身边时,停了下来,婆婆语重心长地说:“孩子,要好好读书,长大后就不用那么辛苦了。”
有网友感叹道:“要是小时候我爸爸能这样教,不是总讲大道理,现在父子关系会更融洽,我不会那么叛逆了吧!”
心理学上有种“心理抗拒”现象:
人们相信对自己行为拥有控制权,因此当这种控制自由受限时,会采取对抗的方式保护权力。
青春期的孩子,面对强加干涉、经常说教的父母,就会产生心理抗拒。
而带孩子亲身感受,没有好好学习可能面临的生存压力,孩子更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,引导孩子从自己身上找问题。
挟恩求回报的父母
养不出知恩图报的孩子
《父母爱对了,孩子才优秀》一书中说:
“太多的父母把付出当爱了,他们关注着自己的付出,抱怨着没有回报,在不会爱还努力爱的泥潭中,伤害着孩子,最终伤害了自己。”
很多父母为了孩子放弃工作,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,把培养孩子作为头等大事。
孩子成了焦点,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时,他们付出越多,就越痛苦,还影响亲子关系。
小王中考成绩不行,已经报名要去职高了,可他爸不甘心,觉得上职高后小王一辈子都毁了,于是花重金把他送进了普高。
上普高后他成绩跟不上,最后上了一所专科学校。
现在,只要小王跟他爸意见不合,他爸就恶狠狠地说:“我都花钱供你读普高了你还想怎么样,对得起你爹吗?”
听多了抱怨,小王耳朵长了茧,大学毕业后,远离了父母。
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,所有的关系都遵循利益交换原则,如果一方感觉到不平衡,关系就难以维系,包括亲子关系。
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前途光明的未来,他们习惯以过来人、父母的身份,牵着孩子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,
孜孜不倦地付出,脑中早已绘就一幅孩子功成名就的画卷。
可当画卷被撕毁,面对付出无果的结局时,他们痛苦而又无奈地挣扎着,最后伤了自己。
作家梁实秋说:“父母的爱是天生的,是自然的,如天降甘霖,然而莫之能御,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望报。”
孩子就像树苗,父母无条件的爱是肥料和阳光,给了孩子茁壮成长的环境,长大后的他们就会成为父母的依靠。
反过来说,也只有无条件爱孩子的父母,才会得到孩子无条件的爱。
身为母亲,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,到底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?
《不管教的勇气》一书说:“我们只有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,才能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有效指导。”
凡事逞优越感、哭穷传导压力、说教讲条件,这些行为只会给青春期的孩子重重的枷锁,拖得他们无法轻装上阵,身心疲惫。
而给予孩子无私的爱和陪伴,做孩子坚强的后盾,孩子才可能勇往直前迎接属于他的美好未来。
*来源:帆书育儿号(ID:readingclub_yeh),和孩子一起,终身成长!
*注: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(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)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也许你会喜欢
【社交】
【方法】
【真实】
【羡慕】
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( dangyang002 )为好友,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,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。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。
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