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把钓上来的鱼再放生是很平常的事情,发这样的视频往往很难火起来。可是在今年6月,有位四川钓友在晒出自己钓鱼、放生鱼的视频后竟然引起了很大的热议。在视频中,这位四川钓友拎着刚钓上来的鱼对着镜头拍,这条鱼感觉很凶猛,因为它不停扭动身子,在鱼钩上转来转去,不过这反倒让网友们能360度看清楚这条鱼的每个细节。
它身子细长,但腹部鼓鼓的,一看就是怀了鱼卵。它大概有10厘米长,体色是黄褐色,身上有深褐色的条纹,它的头很尖,有好多小黑点,鱼嘴也是尖的,但嘴唇很厚,下巴似乎还长有几根小胡须。它的背鳍又短又靠后,尾鳍是圆扇形,胸鳍和腹鳍也像小扇子一样展开,这些鱼鳍都是淡黄色带黑点的。
这明显是条中华沙鳅,因为它的特征太明显了。不过这位四川钓友应该不认识它,毕竟鱼的种类太多了,经验再丰富的钓友也不可能全部认完。他看到这是一条怀卵的陌生鱼就马上放生了,而这条鱼一入水就像闪电一样,瞬间就消失的没影。看来它的活性很好,放生之后也能活下去。
很多网友都为四川钓友的做法点赞,一来放生怀卵的母鱼值得表扬,二来对于不认识的鱼来说,放生是最保险的,万一不小心把保护动物带走就麻烦了。另外,还有好多网友都说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其实,中华沙鳅并不是国家保护动物,它只是在2024年12月被列入了贵州省的保护动物名单。那省级保护动物和国家级有啥区别呢?
简单来说,省级保护动物就是各省自己定的重点保护名单,虽然保护力度比不上国家级的,但也会有栖息地保护、种群监测等保护措施。要是有人大量捕捉这些省级保护动物,那肯定也是违法的。不过管理上确实没有国家级那么严格,要是不小心钓到一条带回家吃了,一般也不会严重到要去坐牢。
中华沙鳅既然被列为了贵州省的保护动物,那说明它的野生数量已经很少了。在过去20年里,它们的数量急剧下降,现在虽然有人工保护,但情况仍然不乐观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其它濒危鱼类差不多,主要还是人类活动的影响。
比如修建水坝阻断了它们的繁殖路线,导致成鱼没法正常繁殖,一旦它们的数量减少就会很难恢复。另一方面,它们的栖息地不仅变少了,还受到了污染,可能是工厂排污、采砂挖矿等人类活动造成的,这让需要在干净水质中才能生存的中华沙鳅变得更难了。
更糟糕的是现在还是有人在大量捕捞它们,因为中华沙鳅被称为水中人参,据说营养丰富,肉质鲜嫩,价格能卖到几百元一斤,网上甚至出现过1000元一斤的高价,这么高的价格必然会让它们遭到滥捕。
现在为了保护中华沙鳅,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在四川的宜宾、成都、眉山建立了养殖基地,养了2万组种鱼。同时,他们也在努力修复中华沙鳅的栖息地,比如在水坝附近重新打造适合它们生活的急流和砂石环境,安装人工鱼窝,还拆掉了一些挡路的堤坝、增加了鱼道。
当然,光靠保护野外的鱼是不够的,毕竟偷捕很难完全禁止。因此,鱼类专家们一直在研究如何人工繁殖中华沙鳅。经过四川省农科院水产所多年的努力,现在它们的人工繁殖技术已经很成熟了,不仅能供应市场,还能放生到自然水域补充野生种群,目前已经放流了超过100万条。这样一来,既满足了人们吃鱼的需求,又保护了野生资源,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了!
总之,从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到栖息地的修复,我们正在努力弥补曾经的伤害。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,而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使命。毕竟地球上的生命彼此相连,保护它们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。